MEW3MEW
  • Home
  • Gallery
    • Illustration
    • Painting
    • Making
  • The MEWseum
    • The MEWseum
    • ProjectMEW3
    • With Mew
  • Fun Things
    • VANITAS: an Exhibit
    • ISSRASP: An Exhibit
    • The-ART-beggar
    • ProjectOSR
    • Nirvana
    • Mythology of the Lonely World
    • Bilocation: an Exhibit
  • Profile
  • Contact&Links
    • Curriculum Vitae

400Years of RIMPA

11/24/2015

0 Comments

 
     相传今年(2015)是本阿弥光悦从德川幕府将军德川家康手下拜领到京都鹰峰之地,与好基友俵屋宗达等众多京都工匠建立“艺术家村”的第400年。也被认为是“琳派”诞生的第400年。
      不过,何为“琳派”,本阿弥光悦和他的小伙伴又是何许人也呢?而且首先,这些故事关我们什么事、和我们当今的视觉文化又有什么关系呢?

      去年在日本交换留学的一年间,修习了日本美术史、文学史和翻译。其中对美术史尤其着迷和感动。碰巧去到了关西地区,京都等地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更是让人流连忘返。印象深刻的作品、艺术家和流派有很多,希望以后有机会可以慢慢写出来和大家分享。不过其中,最吸引我、最让我触动的,是“琳派”(RIMPA)这个从安土桃山后期(1615)一直流传至今的日本画派。虽然“琳派”并不是最初的名字,而是后人取的。关于这一点也会在后文中慢慢道来。
      于是,趁今年琳派400年之际(这篇文章从六月底回国一直拖到现在..所以也趁今年还没过完之前...),想认认真真地写一篇简单易懂的琳派介绍。而且这也是我的第一篇文章——和人分享知识,虽然喜悦,但也经常被自己的才疏学浅弄得紧张。所以请大家多指教文中的疏漏之处。


      提起日本传统平面艺术,对于很多人来说,首先浮上脑海的或许是“浮世绘”这个词,或者是另一种风格迥异但同样有代表性的屏风图。其中,让人眼熟的大概会有这样的一些作品:
Picture
俵屋宗達, 風神雷神図. 17世紀. 建仁寺蔵.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Picture
​尾形光琳 (1658-1716), 紅白梅図屏風. 18世紀. MOA美術館蔵.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这些贴着金箔,充满装饰意味的屏风作品,便是典型的”琳派“代表了。其中,上面俵屋宗达的屏风中的风神雷神,虽然原型来自中国,但也成了很多游戏影视中的典型形象。尾形光琳屏风中极具个性和创意的波纹图样也在之后各式的艺术作品中频繁被参考借鉴,成为了琳派风格的标志之一。说起来,”琳派“一词中的”琳“,其实便是从尾形光琳的名字中取来的。最初,这个风格画派被称为”宗达光琳派“,也有人只取尾形光琳的名字,称之为”尾形流“或者”光琳派“。不过在1972年东京国立博物馆成立100周年的纪念特别展上,”琳派“这个名字才最终被人知晓。光琳的”琳“字,据说有美玉互相碰撞发出声音的意味。这个流派统合各种独特别致的风格,像是让多样的个性互相碰撞发出清脆啷当的声音一样,以”琳“这一字命名实在是再合适不过了。
      从上面的《风神雷神图》和《红白梅图屏风》可以看出,琳派的风格特点便是精致纯粹的装饰性、简约性、以及多样性。琳派的主题和元素很多都延伸自传统的日本大和绘(やまとえ)。被早期中国绘画(10世纪之前)影响的大和绘具有色彩平面、线条简约的特点。大和绘中的主题也多为传统的日本文学(比如《源氏物语》和《伊势物语》中的主题)与和歌,描写情感变化、感叹四季花鸟景色,其使用的也是被金箔银箔装点的和纸。从大和绘中诞生的琳派,把趣味性与装饰性相结合,形成了和其他同时代流派不同的风格。但是与诸多画派更加不同的是,虽然琳派被称为一种风格画派,但根据每个艺术家风格的不同,在这个流派中依然洋溢着多彩多样的个性和特征。
      一般的日本画派给人的印象是有师从、有传承、有固定的特点。而琳派的传承,却并不是直接的拜师学艺。宗达和光琳所生活的时代隔了整整一个世纪,直接的交流学习是不可能的。琳派的创立者宗达等人也并没有师从特定的画家,而是通过町绘师(まちえし,江户时期与受将军聘请的“御用绘师”相对的,在坊间营业创作的艺人)的经验中确立起其独自的艺术风格特点。之后,光琳等琳派艺术家也是自学模仿前人的创作,加上自己的个性,建立了起属于个人的风格。通过这样的方式,一边传承着大和绘的本质、一边加上艺术家自身的个性画风,琳派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推陈出新,延传到了今日。或许“琳派”也因此不能被框定在“画派”的概念中,琳派是一种日本绘画史上被艺术家广泛应用而流传下来的个性风格。

      接下来,我们从400年前的俵屋宗达和本阿弥光悦开始说起琳派的发展历史。开头讲到过,1615年,光悦与宗达在京都鹰峰和其他的艺术家一起建立了一个“艺术家村”,但可惜的是,这故事的记载并不能被当做可靠的史料。不过这个传说中的“艺术家村”(也称为“光悦村”)的模式,还让人想起了二十世纪初在德国的成立的那个艺术家和设计者的联合组织包豪斯(Bauhaus)学校呢。光悦的事迹大多收录于其孙光甫所写的《本阿弥行状记》,以及光悦外甥之子佐野绍益的随笔之中,不免会被美化修饰。关于鹰峰艺术家村为德川幕府所赐土地的记载,也没有出现在幕府记录的《德川实记》中。倒是据后来林罗山(江户初期儒学者)的《鹰峰记》所载,在十七世纪中期本阿弥家与幕府有过土地纠纷,最后本阿弥家败诉,而于1679年把鹰峰之地返还给了幕府。因此艺术家村一事也只能当作是传说逸谈了。
      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们去认识光悦和宗达这两人。
      关于光悦的资料所知甚少,只有前文提及的《本阿弥行状记》和后人的随笔有记载。光悦在1558年出生于京都的刀剑商人家庭,家族世代从事刀剑的净拭、研磨和鉴定。但光悦而后开始进行陶艺、漆工艺、以及书法的工作。同样地,对于俵屋宗达的记载也是少之又少,除了他所创作的那些绘卷和屏风以外,宗达其他的资料如出身和没地都不明,比起他的琳派后人——除了画稿之外,甚至连借条之类都遗留下来的光琳,宗达有种让人觉得是不是在故意抹消自己存在证据的感觉呢。然而光悦所留下的陶器、漆器、书法,宗达创作的绘卷和屏风,以及二人合作的绘卷物,都在当时展现出了独特的风格,影响后世的艺术家,奠定了琳派的基础。
本阿弥光悦.舟橋蒔絵硯箱.17世紀.東京国立博物館蔵.
http://www.emuseum.jp/
      这是光悦制作的漆器,打开后有砚台和墨,可以放置毛笔。箱子上是用漆所装饰的船和桥的图样,以及依然是取自传统和歌主题的文字。
Picture
本阿弥光悦書・俵屋宗達下絵, 鶴下絵和歌巻. 17世紀. 京都国立博物館蔵.
http://www.kyohaku.go.jp/
       以和歌为主题的绘卷,光悦与宗达联合创作的作品之一。光悦带有节奏感和粗细变化的的书法和宗达充满动感的简约平面化的群鹤在卷轴上仿佛是有韵律的音乐。使用的金银泥也是大和绘以及琳派作品的特征。虽然在这幅画卷被创作的年代,还未出现“琳派”这个词
  与其把“琳派”作为一个单独的画派介绍,倒不如说它是在宗达和光悦二人基础上所流行开来的一种风格,以及在京都起源发展的艺术运动。不仅仅是屏风、漆器和绘卷,在陶瓷、金工、染织品上也能看见琳派的身影。
      在宗达和光悦所生活时代的一百年后,迎来了德川幕府的稳定期,经济的繁荣昌盛推动了町人文化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尾形光琳(1658-1716)与其弟尾形乾山(1663-1743)对琳派艺术进行了更深远的发扬和传承。
      光琳出生的1658年,恰好是本阿弥光悦诞生的1558年的百年之后。光琳与乾山是京都的和服商店雁金屋的儿子,受到京都町众文化艺术的熏陶,他们的父亲尾形宗谦亦是光悦流的书法家。后来雁金屋败落,兄弟二人开始进行各自的营业创作。光琳集中于绘画和漆器蒔絵, 而乾山精励于陶瓷的制作。乾山在多年的修行积累后,自己的「乾山焼」被作为高级陶磁而知晓。
      另一方面,光琳于1704年探访江户,学习了不少名家作品,深受启发,而后回到京都开始继续专注于绘画创作。于此期间兄弟二人合作了不少陶磁工艺。光琳在1711年6月2日去世,而乾山在去江户发展之后于1731年同样是6月2日逝世。说起来光琳和乾山的史料记载,和之前的宗达与光悦二人相比,实在是详尽得多呀。这也是后来琳派追随者们对他们作品进行研究整理的功劳吧。
Picture
尾形光琳, 燕子花図屏風. 18世紀. 根津美術館蔵.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Picture
印在5000円日币上的燕子花。
http://portal.nifty.com/kiji/130531160786_1.htm
​      
和红白梅屏风一样,这是光琳的代表作之一。这幅图中的燕子花(平叶鸢尾)也被印在了日币5000円纸钞的背面。算是作为日本艺术中的代表之一吧。燕子花这个主题出自日本传统文学《伊势物语》中的第九章,讲到行路中的主人公在原业平渡桥的时候,见到河边美丽的燕子花,产生思乡念妻之情而咏出和歌一首。光琳还画过很多其他类似以燕子花为主题的绘画和屏风。并且日后的琳派艺术家也把这个主题广泛应用到作品里。燕子花和金银箔装饰一样,可被称作琳派的特征元素。在这幅图中光琳运用了没骨(もっこつ)的技法,用鲜亮的颜色遮盖住其下的描线,把色块扁平化,并且在金箔背景的衬托下,花朵的主体更为突出。虽然如同传统大和绘一样并没有阴影的明暗关系,光琳通过调整花簇的高低来展示远近感。并且在真正使用这对屏风的时候,屏风折叠而呈现的凹凸正巧能凸显出花簇的空间感。鲜艳的色彩和精巧的布局,让在屏风前的观客仿佛身临其中,有如同在原业平一样在八桥上停驻欣赏燕子花的感觉。
尾形光琳,八橋蒔絵螺鈿硯箱. 18世紀. 東京国立博物館蔵.
http://www.emuseum.jp/
      这个砚箱也是以《伊势物语》中的八桥和燕子花为题材创作的。螺鈿(らでん)指的是砚箱盖子上镶嵌的珍珠母。从燕子花的画法可以看到光琳的个人风格——用金漆色块组成起来的燕子花簇,以及波浪的纹样(俵屋宗达的《松岛图》中也出现了这种波浪的图案,据说这种画法是从中国的学院派画中习得的)。在这个二层的砚箱中,光琳营造出了八桥、燕子花、以及桥底浪花的立体空间。盖子的表面是八桥与燕子花,但是揭开之后,底下能看见水纹的图案,这样的设计让这个砚箱趣味横生,正是体现出了琳派艺术的设计性和创造性。
Picture
尾形乾山,色絵竜田川文向付. 18世紀. 大和文華館蔵.
(网上找的这张图貌似不对….乾山的工坊应该是做了很多这种类似的向付)
http://bunka.nii.ac.jp/
      向付(むこうづけ)是怀石料理中器皿的一种。比起光琳画中使用的金箔银箔,乾山的陶器颜色更加朴素内敛,但依然不乏琳派风格的设计创意。枫叶形状的器皿中,也绘有枫叶与龙田川的流水。整个器皿仿佛是浮在龙田川上的枫叶,而且每间器皿上的设计也各有不同。


      在这里再介绍一下光琳的一幅水墨画《竹虎图》,虽然和琳派华丽的屏风漆器等没有什么关系,但在这幅画中光琳也体现出了他的趣味和爱玩之心。
Picture
尾形光琳,竹虎図. 18世紀. 京都国立博物館蔵.
http://www.kyohaku.go.jp/
      许多日本画中龙和虎的画法都是从中国画里学来的。光琳大概也不例外吧。但他在这幅图中的老虎却并没有体现出凶猛威严的感觉,而是像只小猫一样屈坐在竹林中,警戒地盯着身旁的什么东西,眼神煞是可爱。如果说前面展示的屏风和漆器是光琳匠心(たくみのこころ)的体现,那么这幅图便是他爱玩之心(あそびのこころ)的表达吧。
Picture
      说起来京都国立博物馆的吉祥物就是这只光琳的竹虎呢,名为Torarin,还有官方网站,博物馆的纪念品店也有售卖周边喔。
http://torarin.jp/
Picture
连博客都有啦,感兴趣的一定要去看看哦。日本的这些大手博物馆在对外宣传这方面都做得好厉害呀…
http://torarin.jp/blog/
      好像扯远了,我们回到琳派历史的介绍上。光琳在1716年去世之后,他的艺术风格依然影响着京都的艺术家。古都的传统艺术文化也被带到了新兴都城的江户,那里作为幕府的根据地,町众文化也蓬勃发展着。光琳充满创意和设计、华丽却也简约的图样被大众接受,当时流行的花鸟纹样也被统称为『光琳模様』了,正是体现出了江户人对华丽上等生活的憧憬。在京都发源的宗达和光琳的艺术风格,被称作『本朝の南宗』。人们认为琳派的风格,与有系统严格训练体系的狩野画派相比,有如同中国自由而不受拘束的文人画和学院画派的区别。
      尔后的琳派追随者中,京都的中村芳中(?-1819)(说起来此人有个号叫『担板漢』...什么玩意...)在十九世纪初于江户出版了『光琳画譜』。与宗达、光琳并称为琳派三巨匠的酒井抱一(1761-1829),在1815年也出版刊行了『尾形流略印譜』,把宗达与光琳的系谱收集整理,让琳派前身的“尾形流”真正在江户成立,生根发芽。


      琳派并无系统的训练体系,也并不是直接以师徒方式维系起来的画派,所以虽然光琳之后的琳派作品风格迥异,既有在江户町众文化背景下迎合顾客喜好大量使用金银箔装饰、繁复花草花纹的屏风和别致的漆器,也有简单朴素、但主题风趣的水墨着色挂轴,但这些主题和设计都传承了琳派的精神—--在工艺上精益求精的匠心以及创意上自由奔放的游玩之心。
中村芳中,光琳画譜. 19世紀. 国文学研究資料館蔵.
https://www.nijl.ac.jp/
      中村芳中的《光琳画谱》所载的一些可爱有趣的设计和纹样,可以看到琳派的特征,比如水纹的图样,以及たらしこみ(模糊法,把颜料滴入色块中晕染开的技法,日本画、中国画中都可以看到,而且广泛应用在水彩画之后)的技法。然而这本《光琳画谱》中所画的图样并不是直接取自光琳的作品,而是芳中自己加以理解并且参考了其他画家如与谢芜村和耳鸟斋的作品而出版的。这也是体现出了琳派精神中的爱玩之心呢。
Picture
伊藤若冲(1716-1800),菊花流水図. 18世紀.宮内庁三の丸尚蔵館蔵.
http://www7a.biglobe.ne.jp/
      以擅长工笔花鸟画闻名的伊藤若冲也是被视为具有琳派风格的画家。这幅花鸟图具有非常特别的如同莫比乌斯环一样的构图。背后简略化的水流也让人想起光琳《红白梅图》中的设计和图案。


      不过在江户地区让琳派真正兴起的,是酒井抱一。抱一出生于姬路蕃主酒井雅乐家。早年学习了狩野派的技法、以及向歌川丰春学习了浮世绘美人画。后来开始对乾山和光琳的风格感兴趣,集中于练习表现四季之美的花草绘。尔后抱一开始热心研究调查尾形光琳的作品和系谱,在1815年6月2日光琳逝世一百年之际,抱一举办了自己研究成果的展览会,还出版了『尾形流略印譜』和『光琳百図』这两本书。这是琳派风格第一次被正式命名,也是其朝着日本近代之后“光琳派”和现代的“琳派”发展的出发点。
Picture
酒井抱一,夏秋花草図屏風. 1821.東京国立博物館蔵.
Image:TNM Image Archives Source:http://TnmArchives.jp/
Picture

尾形光琳,風神雷神図屏風.17世紀.東京国立博物館蔵.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
      抱一的《夏秋花草图》画于光琳模仿宗达的《风神雷神图屏风》背面。贴满银箔的背景暗示夜晚的月光。右上角的流水图样也能看出抱一对琳派风格的学习模仿。用了没骨技法的花草植物颜色鲜艳,通过用色的不同展现出层次和远近,体现出的纤细之美,让人联想起光琳的《燕子花图屏风》。

     比起其他如狩野派那样通过家族系谱和师徒间的传授维系起来的画派,琳派在日本美术史上是非常独特的存在,是通过“发现”和“继承”而成立的一种风格流派。江户早期的尾形光琳发现并模仿学习了桃山时代俵屋宗达的作品,然后江户中期的酒井抱一是对光琳的作品同样研究学习,把其元素加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去。在这样的过程中,艺术家们通过自己的理解,给琳派风格不断加入新的元素,保持着琳派的活力。到了近代的明治至今,不单单是画家,众多的设计者和研究者对琳派也有不断的探索和新见解。琳派的平面性和单纯化的色块、充满韵律的构图以及其趣味创意的装饰性被诸多的后人通过“发现”以及“继承”的方式活用开来,给予他们灵感和启发,这可以说是琳派最大的魅力所在吧。
      学习琳派风格的艺术家,不单单只是绘画,在工艺品制作和设计上作为图样设计的提供者,也有造诣。受西方深远影响的明治时代,山本光一(1843-1905)在海外出口贸易公司“起立工商会社”进行图案的设计和制作。中野其明(1834-1892)则是编著了『尾形流百図』,收集前人的琳派设计创意,并且再度主张和宣传了琳派风格的正统性。之后的神坂雪佳(1866-1942)、古谷紅麟(生卒年不详)、浅井忠(1856-1907)等人也对琳派产生注意,对其加以研究,收集出具有琳派特色的图案,应用到设计和绘画与工艺制作的教育之中。其中,雪佳为了对传统工艺进行近代化以及寻找日本传统艺术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对琳派以及前人的本阿弥光悦进行大量研究、发表文章高度评价和赞颂了琳派艺术的价值。      
      到了二十世纪之后,受到西洋艺术运动的影响,日本的画家们除了使用传统的绘画工具创作,有的还运用琳派的主题和创意以及新颖的表现形式来展现他们所理解的琳派风格。
Picture
堂本印象. 風神.1960.堂本印象美術館蔵.
http://insho-domoto.com/
      堂本印象(1891-1975)是京都的日本画家,同样受到琳派艺术的影响。金箔的背景装饰、标题、以及色彩的搭配都能让人直接联想起俵屋宗达所创作的《风神雷神图》。二十世纪中期日本艺术家们所追求的抽象与表现力,以及艺术的创作过程也反映在了这幅作品之中。
Picture
左:田中一光,JAPAN.1986.
http://www.goodkyoto.com/
      田中一光(1930-2002)是日本的平面设计师。设计过许多受琳派风格影响的作品。在这幅海报中,鹿的形象取自俵屋宗达修补的平家纳经的环衬页。鹿也是传统日本文学中的一个经典主题。田中一光把鹿的形象进一步平面设计化,加上趣味的颜色搭配,形成了现代琳派的一幅作品。
      除了这些艺术作品之外,琳派的美意识通过图案设计亦存在于屏风、陶器、和服等日常用品中。那些源于传统日本文学和歌等描写自然华鸟风月的主题元素,被琳派的艺术家广泛应用,宗达的群鹿群鹤、风神雷神、灿烂的金色屏风、光琳的波浪纹样、鲜艳的燕子花、八桥等等,都成为了日本艺术的象征。这些设计图案和主题,现在也依然能在日本的许多视觉文化中找到身影。
      说起来,大家喜欢的捷克画家缪夏(Mucha, 1860-1939)的作品里,也是可以看见受到日本艺术影响的平面化以及繁复的设计元素,结合当时十九世纪欧洲兴起的日本文化热潮,说不定也是受到了琳派艺术的一定影响呢(不过平面色块或许是受到浮世绘的影响?)同样地,奥地利画家克林姆特(Klimt, 1862-1918)在二十世纪初的以金银箔装饰的作品,比如他著名的《吻》(The Kiss (Lovers), 1908-09),也有受到琳派高度装饰风格的启发。

      还有很多想说想讲的,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像是打开了一个乱七八糟的杂物箱,想着办法从里面找出需要的知识。这大概也是说明了我的知识结构没有认真梳理过吧….希望以上的信息对大家认识琳派的发展历史有帮助。我个人真的对琳派的简约但也充满装饰性的艺术风格十分着迷,希望在以后的艺术创作中能够成为我的灵感和启发。
      作为琳派诞生400年的今年,在关西地区的美术馆博物馆举办了不少关于琳派美术的特别展。我也很幸运有机会去京都参观了不少这样的展出。印象深刻的当然有很多,不过最令我感动(并且笑着进去结果泪流满面跪着出来的),是一个叫『京に生きる琳派の美』的现代琳派艺术展。这个展览的标题中的“京”,发音是きょう,于是也可以被理解成『今日に生きる琳派の美』——现代琳派之美呢。
Picture
http://www.rimpa400.jp/
      可惜展馆里面不能照相,没有办法把自己的震撼和感动分享出来。在这个展览中,展出的是现代日本艺术家运用琳派的技艺和精神创作出来的日本画和工艺品,有屏风、挂画、扇子、和服、漆器以及玻璃工艺等等。其中有一眼就能看出琳派特征的作品,比如使用了金银箔的屏风、描绘了花鸟风物的挂画,具备了匠心精巧制作的陶器等等;同时也有能够让人感受到琳派爱玩之心的作品,想是使用了日本画材料所制作的抽象画作品以及结构复杂精细的玻璃工艺。要是能上图就好了,可惜没办法拍照呢...当我看见那些精致的艺术品的时候,我被他们的匠心所折服所感动,不知怎么的眼泪就流出来了,而且还控制不住,在观赏的过程中越哭越厉害了。大概是自己同样作为一个艺术学习者,看见这些精妙的作品后,想到自己能力的不足,而感到羞愧了吧。但这样的展览也在不断地激励着我,希望自己可以不断努力修行,能够拥有同样的耐心和匠心,以及像琳派艺术那样能够继承前人精华、受之启发、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自己的理解去创新开拓的精神。
      是的,我想对于我来说,琳派艺术最吸引我的,是那种继承传统而又能够不断推陈出新的『匠の心』和『遊びの心』的精神吧。

      到这里大概这篇介绍琳派历史和一些代表作品的短文就写完了,可是可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感谢阅读,以及希望读者朋友可以提出意见,告诉我还需要补充一些什么知识和内容。琳派的代表作品以及逸话,我想能写的还有很多很多,想分享赏析的也有很多很多….但总觉得写太多又和全篇文章拉不上什么关系。确实,知识是需要和人分享的,但是没有经过好好整理的知识,还真是感到拿不出手呀...这是我写的第一篇这样系统介绍和分享艺术史知识的文章,请多多包涵。愿这篇短文对大家能有帮助和启发~


      图片来自网络,出处写在图片下方。希望转载的朋友请告知我,谢谢~

橘猫
TachibanaMEW3
​2015.11.24.

参考书目:
河野元昭, 奥平俊六, 中部義隆, 玉蟲敏子, 並木誠士. 年譜でたどる琳派400年 . 京都: 淡交社,2015.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MEWMEMO

    Mew's Memo blog
    ID:TachibanaMEW 橘猫

    Chinese/Japanese/English

    用途不明的memo小屋

    高 等 遊 民 志 向
    筋トレ・読書・古美術・等々

    Categories

    All
    ArtHistory

MEW3MEW/ TachibanaMew/ Mew Lingjun Jiang © COPYRIGHT 2019 ALL RIGHTS RESERVED.
  • Home
  • Gallery
    • Illustration
    • Painting
    • Making
  • The MEWseum
    • The MEWseum
    • ProjectMEW3
    • With Mew
  • Fun Things
    • VANITAS: an Exhibit
    • ISSRASP: An Exhibit
    • The-ART-beggar
    • ProjectOSR
    • Nirvana
    • Mythology of the Lonely World
    • Bilocation: an Exhibit
  • Profile
  • Contact&Links
    • Curriculum Vitae